新闻中心

需求激增!康复机器人或迎市场爆发

实际上早在21年,“三级医疗康复体系”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全部三级医院设置康复科,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将康复引入社区。此次文件下发,极大的促进了“三级医疗康复体系”建立的进程。

虽然政策支持下康复行业前景一片向好,但实际上康复医师严重不足,却制约着康复行业的发展。

据《柳叶刀》数据,中国有4.6亿人有康复需求。然而面对巨大的养老和康复需求,我国在医疗康复机构和人才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口。


2021年国家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下发,规划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按照这一目标,我国康复医师缺口6.4万,康复治疗师缺口10.9万,人才匮乏较严重,巨大的人才缺口难以在短期内填补。

此外,传统的康复器械需要依赖康复治疗师的经验才能得到较好的康复效果,而国内康复治疗师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借助传统康复器具保证康复效果。康复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的中风致残率达75%,而欧美只有30%。

基于供需的严重不平衡,康复机器人应运而生。康复机器人作为医工结合的产物,目标是辅助康复治疗师,简化传统“一对一”的繁重的治疗过程,提高康复治疗效率,帮助患者重塑中枢神经系统。

康复机器人分类

智能康复机器人的三大核心技术分别是:传感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仿生设计、续航能力是加分项。目前国产康复机器人在核心元件上基本上已经实现进口替代,这也推动了国内康复机器人市场进一步爆发。

根据Frost & Sulivan报告,中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自2017年起步,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2.1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以57.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约达20.4亿元,2026年约79.5亿元。

资本青睐,融资回温!商业化内卷却日益加剧

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围绕神经系统损伤、损伤后脑认知功能障碍、瘫痪助行等康复治疗需求,突破脑机交互等技术,开发用于损伤康复的辅助机器人产品。推动机器人在医院康复、远程医疗、卫生防疫等场景应用。研究制定机器人助老助残技术应用标准规范,推动机器人融入养老服务不同场景和关键领域,提升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

从技术研发、应用到技术应用标准规划的研究制定,国家正加速推动康复机器人高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发展。

另外从资本市场来看,康复机器人近年来也大热。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服务机器人领域共发生922起投融资事件,医疗机器人中,康复机器人获融资次数仅次于手术机器人;2023年已融资3起,金额共计超2亿元,在融资频率和平均金额上均创历史新高。

在政策大力支持和资本市场逐步回温之后,康复机器人产品也开始爆发,涌现出诸多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基于创新理论或前沿技术的应用、结合临床刚需,使患者康复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目前康复机器人获批按照上肢、下肢、手部和关节这些部位统计。其中上肢康复机器人产品的数量自2021-2023年已经达到21个;在产品的功能上,有用于康复训练的,也有用于训练评估一体化的,同时在训练模式上增加了主动被动模式。

下肢康复机器人截至2023年共有33个产品获批;场景上有床旁下肢、坐卧式多关节下肢等,技术上有脑机接口,产品愈加丰富。

手部和关节获批的康复机器人达到35个。其中手部机器人因为在产品设计与技术难度上较大获批相对较少;关节产品的获批上,踝关节的单品获批最多,占 47.3%,同时有针对整个下肢关节的康复器。

随着国内康复机器人获批迎来爆发,整体商业化竞争也日益加剧。

盈利困难成为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如外骨骼机器人企业持续亏损。在商业化过程中,企业需注重成本控制,同时拓展应用场景、建设康复体系,以满足不同市场和科室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康复机器人厂家在研发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市场敏锐度和商业化能力上尚显不足。在全球康复机器人专利申请人中,中国高校占据显著位置,但研发型企业在商业化方面多依赖代理商。

随着医改深入,康复需求已逐渐下沉至基层和社区。因此,康复机器人企业需突破科室限制,横向开拓市场和科室,快速抢占不同渠道资源,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商业化竞争,并抢占增量市场。

小结

康复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推动、资本助力及市场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康复机器人企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技术、拓展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康复机器人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康复机器人行业的健康发展。

距离开展 -